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五部委正式批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为首批示范城市群。据了解,上海城市群由上海联合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山东省淄博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等6个城市(区域)共同组建。

作为国内较早介入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城市之一,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市围绕2023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的目标,正大力推动科学合理布局氢能产业,整合利用资源,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氢能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中国汽车报》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实施“整体规划布局、重点发展区域”的战略,再结合产业链优势,助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多项整体政策先行

“百站、千亿、万辆”目标明确

2020年11月13日,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交通委、科委、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财政局联合制定了《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实施计划》(实施期限为2020~2023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这是上海市落实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实施计划》明确指出,要将上海建成国际一流的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创新高地、科技企业聚集高地、商业场景应用高地。

《实施计划》为上海市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制定了清晰的总体目标:到2023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百站、千亿、万辆”的总体目标。具体来看,规划加氢站接100座并建成运行超过30座,加氢网络全国最大,形成产出规模约1000亿元,发展规模全国前列,推广燃料电池汽车接1万辆,应用规模全国领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达到国际领先,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掌握,创新产品推向全球市场,氢能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推广应用规模持续扩大,核心竞争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创新生态基本形成;到2025年,上海成为全球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建成运行超过70座加氢站,推广应用燃料电池汽车达到万辆级规模以上。

今年,上海市出台的诸多政策文件,均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做了相应的指导。2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对氢燃料电池的规划更加明确: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建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加氢站超70座,实现重点区域应用全覆盖。5月,上海市交通委牵头编制的《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计划“十四五”期间积极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规划建设加氢站100座,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逐步完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布局。7月,《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及要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突破多类型整车产品,电堆、膜电极、双极板等关键零部件实现批量产业化,产业链整体技术水达到国际领先,推动长三角地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综合已发布的政策文件,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产业规模、推广应用、技术研发和奖励/补贴政策等。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为更好地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上海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攻关,产业链强链补链;二是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加快推广整车,实现优势创新企业集聚。当前,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建设日趋完善,初步形成了嘉定、临港等产业集群。在城市群申报获批后,上海经信委进一步表示,上海城市群将聚焦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全面突破、整车推广规模引领、加氢站适当超前布局、奖补资金加大力度等方面,加快发布有关支持政策。

重点区域稳步发力

因地制宜开展城市示范

根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陆巧灵对上海市氢能政策的统计,自2015年到2021年4月,上海市累计发布氢能相关政策共12项。其中,市级政策6项,区级政策6项,主要涉及嘉定区、青浦区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可以看到,在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总体目标确定后,从整体到局部,上海市各区域正在“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发挥自身的特色优势。《实施计划》提出,要将“六带”发展规模持续扩大,即嘉定、青浦、金山、临港新片区、浦东、宝山等区域形成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聚集地带。从整体定基调,到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一年来,上海嘉定区、青浦区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在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方面稳步发力。

去年11月发布的《青浦区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规划》提出,到2022年青浦区氢能全产业链年营收力争突破70亿元,初步完成氢能产业园区核心启动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培育企业3~5家,建成加氢站5座以上;到2025年,力争引进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公共服务台1到2家,建成加氢站8座以上;到2030年,力争让氢能全产业链企业布局完整、协同发展,氢能运营车辆不少于2000辆。

今年8月,上海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重点围绕氢能产业,加强国际产业转移和技术合作,在储氢、制氢、加氢等技术方面实现突破;重点推动氢能汽车示范应用,探索氢能物流、氢能大巴、氢能重卡等典型应用示范;建立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体系,适时布局氢能汽车整车制造。

2019年,嘉定区就推出了《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规划》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试行)》。去年7月,嘉定区又发布了《嘉定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质量提升行动方案》。嘉定区规划的氢燃料电池产业集聚区(嘉定氢能港)位于安亭镇环同济片区,于2019年6月正式揭牌成立。根据目标,到2025年,嘉定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今年3月底,青浦工业园区董事长陈晓荣在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青浦工业园区引进了中石化氢能总部、艾德曼核心动力系统电堆、重塑科技的重卡等重点项目,并率先在落户企业永恒力氢能叉车上实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促成韵达第一辆18吨氢能货运车顺利下线。

事实上,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实施计划》明确规定了各个区的示范场景:为扩大示范应用规模,建成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应用国际示范区,围绕嘉定电动汽车示范区,开展燃料电池公交客车、共享班车、环卫车、私人乘用车的示范应用;围绕青浦国家物流枢纽,开展燃料电池物流车配送的商业示范应用,涵盖专用配送、快递、邮政、冷链等应用场景,优先给予本地牌照燃料电池物流车城区内配送通行权;围绕浦东和虹桥机场、宝山宝钢工业园、金山化工区、临港新片区及洋山港,积极开展燃料电池重型卡车、拖引车、短驳车、摆渡车、叉车等示范应用,重点推进上汽-上港-中移动联合承担的洋山港跨东海大桥燃料电池集装箱卡车示范运营项目。

鼓励优势企业发展

整车运营示范不断推进

除了政策指明方向、提供支持外,要想下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这盘大棋,离不开身处产业链上下游各家企业的携手并进。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市是我国氢能企业最为丰富和集中的地区之一,覆盖了从制氢、储运、加氢站到燃料电池、整车的全产业链。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目前上海氢能企业共有86家,燃料电池相关企业共有7家,加氢设备相关企业共有42家,气体公司已超过100家。在整车领域,有上汽集团和旗下上汽大通、上汽申沃、上汽红岩,以及申龙客车、万象客车等;在电堆方面,诞生了捷氢科技、上海氢晨、上海清能、锋源氢能、重塑科技、骥翀氢能等企业,其次在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循环系统等领域都有相应的优势企业。

《实施计划》也强调要培育头部创新企业,专门指出重点支持上汽集团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燃料电池乘用车、商用车制造企业,发挥整车牵引作用,带动燃料电池系统及配套产业链企业成长。根据官方消息,上汽集团新一代燃料电池电堆产品PROME M3的一级零部件已全部实现国产化,并已配装到上汽大通EUNIQ7上实现批量上市。其中,PROME M3为捷氢科技负责开发。上汽集团对氢能源发展设立了长远目标,计划将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10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子公司捷氢科技将建立千人以上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市占率10%以上的规模,未来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实现累计销售超3万台(套)。

除整车企业外,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企业也正加速布局,力求实现产业链完全自主化,攻克“卡脖子”技术。比如,重塑科技持续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产品迭代速度,今年6月正式推出了130kW大功率PRISMAXII+镜星十二+燃料电池系统。据介绍,这是该公司面对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不同场景的工况对燃料电池系统的耐久、可靠、安全等方面提出更大挑战的有力应对举措。

早在2006年,上海就建设了全国第一座示范运营固定站——安亭加氢站。建成之初,该站的设备和零部件全部依赖进口,运营方上海舜华通过十多年的自主研发改造,陆续在加氢机、站控系统、储氢瓶组上实现了国产化,国产化率已达20%~30%。截至2020年底,上海市累计运营加氢站8座,已达到《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中提及的2020年建成5~10座加氢站规划目标,但距离2023年建成30站(规划100站)还有一定差距。

从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超越一号”到2020年上汽大通推出EUNIQ 7,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始终代表了国内的最高水,并在示范应用中表现出众。在燃料电池车运营商领域,上海市拥有上海轻程、氢车熟路、上海驿动、上海顺祥等知名企业。

根据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所监测的数据,上海市目前已接入这个台的燃料电池汽车共计1455辆,其中,公交车运行52万公里,物流车运行1872万公里,通勤车运行214万公里,乘用车运行48万公里。

产业链发挥联动

“1+6”后续发展将成为看点

在行业人士看来,上海市发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除了加氢站先发优势、高端制造基础优势外,还有氢气制备的资源优势。据悉,在制氢方面,上海市有华谊能源、华西化工、中国宝武、液化空气等企业;在氢储运方面,则有中材科技、林德气体等企业。

据了解,上海市作为国内主要的炼化基地之一,拥有充足的工业副产氢,具备制氢的资源禀赋。目前,上海市5家气体公司和2家化工公司的年产氢量(含副产氢)合计超过13万吨,按照百公里氢能消耗2kg、日行100km测算,理论上可支撑约18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运营。不过,工业副产氢在现有制氢技术水下具备经济优势,适用于推广氢能的初期阶段,而从中长期来看,电解氢以及其他新型制氢路线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期,围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上海市的多家企业和机构已经行动起来。在标准化方面,今年5月,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了《2021年度上海市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项目申请指南》,鼓励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上海市在氢能方向已发布1项,征求意见稿1项,其他相关标准7项。7月8日,重塑集团也与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台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燃料电池领域在电池测试、科研合作、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

8月27日,上海石化与华东理工大学进行新一轮战略合作签约,宣布成立氢能联合实验室。双方战略合作选择氢能作为突破点和发力点,聚焦制氢、储氢、运氢、用氢等关键技术和基础科学问题。9月1日,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氢能与燃料电池中心奠基仪式在环同济氢能港举行。该项目总投资6.7亿元建设,覆盖整车、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氢系统及部件、电堆等测评研发技术能力。项目建成后将与上海汽检本部、江苏如皋基地三位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包含材料级、零部件级、系统级和整车级全套的研发测试及检测认证能力。此外,长三角有望分步适度超前布局氢走廊的规划,也给上海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机会。

根据万联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上海城市群“1+6”打造多地联动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新模式,具体来看,上海将瞄准“百站、千亿、万辆”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氢能商业模式;苏州将积极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南通通过产业基金、政策奖励方式,扶持制氢设备、燃料电池、液化装置等项目的建设;而淄博、鄂尔多斯则分别背靠化工、风光电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副产氢和绿电制氢项目,形成多地协同发展,资源互补的合作新模式。后续,本报将继续盘点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兴市,山东省淄博市,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发展氢燃料电池的优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