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禁止以院士称号谋取不正当利益”“禁止参加与本人职务职责和专业领域无关的咨询、评审、评价、评估、推荐等活动”……近日,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对外发布,其中新增了“禁止行为”章节,由此引发各界关注。

院士群体代表着国家科研领域的最高水平。不过,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尽管院士都是各自领域内的泰山北斗,但也不可能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事通”。这也正是“禁止行为”章节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禁止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禁令”既不是禁止院士公开发言,也不是阻止院士发表学术意见:其中说得很清楚,“禁止公开发表”的是“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之所以成为网络热梗,就在于某些专家脱离生活实际经常发表与常识相违背建议,或站在某些利益相关方角度发表观点,并因此沦为笑柄。让建议归建议,学术归学术,这本身也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如果说“谨言”旨在维护院士的学术性,“慎行”无疑是为了捍卫“荣誉性”。院士现身与职责和专业无关的各类咨询评审活动,本身就是颇为值得怀疑的——主办方看中的是院士的虚名,而某些院士在意的则是“实利”。只有划清行为边界,才能守住学术底线。

《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完善院士遴选评审机制、优化学科布局、实行退休退出制度、加强学风作风建设,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其中,健全日常管理固然重要,完善准入机制同样不可或缺。

8月3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按照工作部署,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选举,并最终产生新当选院士。谁能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无疑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院士评选的程序与规则,也是值得关注的重点。

对此,新版“禁令”作出了明确要求:禁止接受任何个人或单位委托推荐、无原则推荐;禁止在院士增选中说情打招呼;禁止与候选人发生不当交往和利益交换;禁止接受各种名目的送礼;禁止参加可能影响院士增选公正性的会议和活动……条条“禁令”直指痛点,既让人看到了铲除沉疴积弊的决心,又让人看到了推进院士制度改革的信心。

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针对院士行为列出“负面清单”,针对院士评选明确“准入门槛”,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才能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激励更多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

推荐内容